2021年12月8日下午1:00-2:00,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硕士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政课2021-2022学年第1学期集体备课会在全国最大的信誉平台沙河校区学院楼10号楼325教室顺利召开。本课程主讲教师团队(请假除外)、学院主管思政课教学副院长谢玉进教授、学院思政课教务秘书刘毅老师、课程助教等参加了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会由课程负责人张忠胜副教授主持。
首先,张忠胜副教授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政课首次集体备课会的筹备做了情况介绍。张老师讲到,此次集体备课会是在相关文件基础上对学院主管领导直接建议的落实,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教研室集体备课会的经历和负责本课程以来遇到的实际情况,张老师充分评价集体备课会的价值,并感谢全部主讲教师和相关工作老师的教学及协调工作。
主讲教师主题发言环节,受本次集体备课会邀请,申晓若教授和哈战荣副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申晓若教授以“研究生思政课从教经历和心得”为题,回顾了其自1997年入职以来所经历的硕士生思政课的演变历程,并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分享了其关于本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申晓若教授认为,首先,态度上,应该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政课,主讲教师涉及三个主要建制教研室,老师们只有在本课程上多投入、多下功夫,教学才会有效果;第二,内容上,本课程应该讲出深度,作为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思政课,应该和本科生课程有所区别,同时各专题焦点尽可能不要太大,太大就不容易讲出深度,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事,为学生补齐最新时政内容,课程可灵活创设和运用机动课时。此外,申晓若教授最后专门建议老师之间要多多交流和沟通,共同努力将这门课程办好、讲好。
哈战荣副教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讲法与感受”为题,从“挤浮气”、“讲学理”、“建框架”、“补弱点”四个方面分享了心得体会。第一,“挤浮气”。哈战荣老师结合其授课经历讲,在课堂之初可以先抛出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先“挫挫锐气”“挤挤浮气”,再循序善诱、展开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第二,“讲学理”。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如何讲出深度而不“假大空”,哈战荣老师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方法。第三,“建框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建立知识框架,为学生理清思路。第四,“补弱点”。要注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授课,不清楚的地方讲细一些,较清楚的地方稍微略讲,可有效帮助学生补齐弱点。
备课会第三阶段,张忠胜副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以“本学期听课情况总结和关于最后一节实践汇报课的组织建议”为题,作了发言。首先,张老师结合对本学期十个专题中六个专题的实际听课情况,介绍到,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讲法各有特点、十分用心,同时,课堂秩序良好、学生精力较集中,但也较普遍地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教材契合程度问题、教学中案例或视频的时代性及运用效果问题等。第二,关于最后一节实践汇报课的组织建议,张忠胜老师结合本门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充分考虑学生和老师反馈问题的情况下,创新性探索“减负增效”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改革,在完全遵循研究生院相关要求、备案教学计划和学期初开课通知的基础上,就本学期的考核计划作了新的明确解释和介绍,力求解决长期以来学生在思政课期末考核中存在的“开卷盲目摘抄、闭卷突击猛背”等违背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现象,同时为后续推动本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创造空间。
最后阶段,参会老师积极评价此次集体备课会的意义及其展现出的新变化,有老师专门提到期末考核的改革契合了时代要求,能够有效引导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重点的积极转变。学院主管思政课教学副院长谢玉进教授结合其教学及管理等经验以及此次集体备课会召开情况作了总结发言。谢玉进老师在充分肯定此次集体备课会的引领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两点要求和建议。一是,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要以教材为遵循,既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能死讲教材;二是,硕士生思政课有其独特性,要立志作出成果,不断积淀、谋求突破,助力学院各门思政课建设和全部思政课教师齐头并进、协同发展、全面发展。
撰稿:张忠胜、周谋灵
摄影:张晓瑜